以下文章来源于钱志亮工作室 ,作者钱志亮
预计阅读时间7分钟
很多家长都发现,随着孩子渐渐长大,越来越不爱跟父母聊天,也不愿意听父母的话。
尤其是孩子到了青春期,更是话不投机半句多,没说两句都要吵起来了。
网上看到一个话题:“父母有100种方式能把天聊死”,评论区很多人感同身受。
比如下面这些对话:
“爸爸,我们一起楼下打篮球吧!”
“作业写完了吗?功课复习了吗?学习去。”
“妈妈,我长大想要当宇航员,去太空。”
“别想这些有的没的了,先把你成绩提上去再说吧。”
“妈妈,我今天和小花吵架了,唉。”
“我以为什么大事呢,过两天就好了。”
很多时候,孩子抗拒的不是沟通,而是不会沟通的父母。
总结起来,下面这四种,可是说是孩子最讨厌的聊天方式,家长应注意“避雷”。
妈妈吓坏了,连忙往回走,在不远的拐角处发现孩子在一家小卖铺买东西,顿时气不打一处来。
还好她是一个情绪管理能力比较强的妈妈,强忍着担心与怒火,问孩子怎么不声不响跑到这里来了。
结果孩子朝她像花儿一样笑了起来,从背后拿出两个发卡,甜甜地对妈妈说:“妈妈,昨天你说你的发卡坏了,我买了新的,送给你。”
她一时间感动不已,在文中写道:“还好我没有朝他发脾气,不然我自己都不能原谅自己。”
现实生活中,当孩子对父母说一件事,或犯了错误的时候,家长总是喜欢凭自己的猜测和推断,把孩子往坏的方面想,第一时间发泄不满的情绪,批评孩子。
因此常常造成误解,伤了孩子纯真的心,更破坏了孩子对父母的信任。
在和孩子沟通时,家长首先一定不能被情绪带着跑,不要仅凭自己的猜测来评判孩子的行为。
而是应该用倾听的方式了解孩子的想法,弄清楚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。
家长发脾气、激动的情绪,只会阻碍沟通,不能帮孩子意识到问题所在;
越是批评,孩子反而越是给自己找借口、逃避责任,也会削弱孩子的自尊和自信。
每个孩子内心里都想成为更好的自己,家长平心静气地和孩子交流,他会更愿意改进。
在上高二的儿子,除了上网课的时间,其他时间都沉迷打游戏,学习好像不是他的事情一样。
“现在不抓紧,高考怎么考得好,怎么上好大学?怎么找好工作?我和你妈也老了,未来也帮不上你什么忙,你只能靠自己······”
然而朋友的道理,好像只感动了他自己,儿子还是我行我素,父子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冷淡了。
许多家长教育孩子时,也常常陷入这个误区,一言不合就开始讲道理。
殊不知,越是喋喋不休地讲道理,孩子越是会当“耳旁风”,只会感到厌烦和抗拒,甚至产生反叛心理,偏偏要和家长讲的道理反着来。
“教育并不是一件‘告知’和‘被告知’的事情,而是一个主动的和建设性的过程。”
只要不是孩子内心里真正信服的道理,家长讲再多他也不会重视起来;而孩子真正认可的道理,不用家长说,他自己也会去贯彻执行。
最关键的在于家长智慧地引导孩子,给孩子机会能够主动思考,切身实践,悟出道理,比任何冷冰冰的说教都有效地多。
比如孩子不愿意刷牙,就给孩子看关于牙齿的纪录片,当看到可怕的蛀牙、拔牙的过程时,孩子认识到了不刷牙的后果,就会自觉地乖乖刷牙了;
孩子赖床,让孩子体验一下迟到被老师批评的后果,自然就会有时间观念,动作麻利了。
另一方面,家长应该以身作则,把正确的道理做给孩子看。
此外,比起讲道理,亲子之间多一些情感上的交流更为重要。
家长像朋友一样和孩子平等交流,坦诚地分享彼此的心情和想法,了解孩子内心世界。
“大人们总觉得他们的事情才是事情,我们这些小孩子的事不值一提。”“我有烦恼根本不会跟爸妈说,因为说了也没用,他们也不会安慰,只会说‘这点小事有什么的?’”
不重视孩子的感受,甚至直接否定孩子的感受,是亲子沟通的大忌。父母会渐渐失去孩子的信任,孩子逐渐对父母关上心门。
比如,孩子心爱的玩具坏了,哭了起来,家长看着来火,“别哭了!再买了一个不就是了吗?”
孩子被老师批评了,回来很生气,家长:“有什么好生气的,你不做错事老师会批评你?”当孩子在父母面前表露出情绪时,不管是好的情绪还是坏的情绪,都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一件事,说明孩子把家长当做最信任最亲近的人。
家长最需要做的应该努力和孩子感同身受,站在他的角度,体会它的情绪和感受,并表达理解。
“我能明白,和好朋友吵架真的会很难过,我以前也常常会和朋友发生一些误会。”
孩子的情绪被看见了,他会感觉自己整个人被看见了,感受到存在感和价值感,也会更加信任父母,更愿意向父母敞开心扉,表达心声。
我们生养孩子,本是自己的意愿和选择,相应的也要承担这份选择带来的后果,比如可能需要更努力、更辛苦,才能把孩子照顾好。
这是为人父母选择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之前就应该明白的事情。
可是有些家长,总是喜欢用这份付出去“绑架”孩子,常常跟孩子诉苦、抱怨:
“我和你爸为什么这么拼,都是为了你,所以你更加要好好学习。”“我们天天省吃俭用,结果你买这么贵的手机,怎么买的下手?”
这些家长,有时只是为了激励孩子,提醒孩子,但归根结底,是一种隐形的控制,用自己的辛苦,让孩子产生愧疚感,从而听从父母的话。
因为诉苦给孩子带来的可能不是动力,而是沉重的压力,传递给孩子一种对于生活的无力感。
这份压力积累到一定程度,不知道会在什么时候,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发展。
父母诉苦带来的负能量,也会让孩子忍不住去否定自己的存在,觉得自己存在在这个世界好像是一件错误的事情,只会给父母带来负担,让父母过得那么辛苦。
真正对孩子负责,就请不要用这种情感去控制孩子,你的辛苦和不易,孩子都看在眼里。
反而是父母对待生活积极乐观的的态度,会感染和影响孩子,让他更有勇气和力量去迎接生活中的各种挑战。
家长应时刻牢记,和孩子沟通的意义在于:走进孩子内心世界、传递正确的观念、启发孩子思考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。
在这个前提下,改进或调整自己的沟通方式,孩子会更喜欢和你聊天。